一、工作举措
(一)全力以赴做好收入组织工作
2023年,鼓楼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0.6亿元,比增16.3%;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63.95亿元,比增11.9%。
一是加强前瞻谋划,下好“先手棋”。对内,对照目标、倒排时序、挂图作战、压茬推进,细化实化量化目标任务,确保周周有计划、日日有进展;对外,根据月、旬、日报对省和市财政收入运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对财政收入的结构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摸清底数、做好预案、弹性应对、力争排位。
二是加强街镇配合,奏响“协奏曲”。推动建立街镇招商增效工作激励机制,激发各街镇组织财政收入工作积极性,齐心协力促进涉税信息向现实税源、税源向税收的有效转化,有力堵塞税收漏洞,夯实财政增收基础,推动产业发展与财税征管同频共振、协同推进。
三是加强税源稳固,守好“责任田”。牢固树立全面征管意识,抓重点税源,加大对重点税源企业的服务指导工作,力争稳住税收基本盘;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税种进行精细化管理,对辖区内税源大户的税收情况逐家逐月研判分析,对税收减收较大的企业进行跟踪服务。
四是加强挖潜增收,打好“组合拳”。持续强化区级收入比例高的小税种征收工作,对企业注册资本印花和交易印花做到“颗粒归仓”,持续推进私房租赁税收征管工作,鼓励各街镇与税务分局、市场监管所配合做好税源回归工作。
(二)持续提升财政保障能力
一是厉行节约腾出财力。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精简会议、差旅、培训等公务活动,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腾出更多资金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和市场主体,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2023年部门预算安排一般性支出6.24亿元,同比下降20%。
二是保持必要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推动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格局,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就业、科学技术、债务付息支出等关键领域的投入,2023年,民生支出28.7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6.53%。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68亿元,调整用到保民生、补短板、增后劲的“刀刃”上。强化预算约束,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确保重点支出需求。
三是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中央、省关于支持减税降费等财力性转移支付和基本建设、生态环保等专项转移支付。2023年全区转移支付收入10.19亿元。围绕老旧小区改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梳理项目资金需求,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争取到政府债券资金9145万元,优化债券资金使用,拉动有效投资。
(三)运用政府采购,促进乡村振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实施政府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工作,组织全区各级预算单位通过“823平台”填报预留采购份额及选购产品,2023年完成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交易总额249.23万元,列各县(市)区第三名。
(四)发挥评审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以制度建设为支撑,以打造“精品”评审项目为立足点,努力践行“不唯减、不唯增、只唯实”的财政投资评审理念,完善服务手段,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财政投资评审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共完成各类评审项目104项,评审金额12.89亿元,审定金额11.25亿元,核减金额1.64亿元,平均核减率12.72%,内容涉及房屋建筑、市政道路、园林绿化、景观外立面改造、老旧小区整治等工程。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加强财源建设,做活“生财”文章
主动将财政工作放在全区发展大局思考谋划,依法依规组织财政收入。加强对财政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开展财税数据系列分析,突出抓好重点行业、企业、税种的预警管控,全面掌握税源分布和增长变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深耕重点主体,夯实总部经济、产业链“链主”企业稳税引税作用,全力稳固我区税源“基本盘”。努力挖潜增收,统筹盘活资金、资产、资源等,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持续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夯实财政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加强预算管理,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资金统筹将更有力。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减少交叉重复安排。统筹用好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市级财政资金,加强不同年度间财政资金的统筹。对新增支出事项,优先通过优化单位支出结构、盘活部门存量资金等方式予以安排。
二是支出结构将更科学。坚持“零基预算”理念,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分配机制。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加大重大决策部署财力保障。始终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控“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支出规模,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
(三)全面绩效管理,强化预算约束
一是围绕“全方位、全流程、全覆盖”要求,推进预算安排与绩效目标深度融合。绩效目标与预算同步报送,未报送或审核未通过的项目不得纳入项目库管理、不得进入预算审核程序。持续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形成预算资金配置向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点任务和高绩效领域倾斜的机制。
二是深化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加强监督结果运用,将审计、绩效评价、财政监督等结果作为调整优化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着力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预算,必须出台的增支政策,原则上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