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听鼓楼·说古厝 | 闽人三十六姓与琉球王国里的福建人村庄

时间:2023-12-05 11:44 来源:鼓楼区文体旅局
| | | |

2023年12月3日在李世甲故居,第二十五期鳌峰文史沙龙邀请赖正维老师以“闽人三十六姓与琉球王”为主题进行分享。

本活动是为持续开展好主题教育、深入挖掘并扩大宣传闽都文化而举办。鼓楼区文体旅局特别邀请福州文史专家卢美松老师及青年文史工作者、爱好者举办“听鼓楼·说古厝——鳌峰文史沙龙系列活动”,有计划开展对鼓楼及福州、福建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文地理、闽台关系、海外华侨人物的研究,以期培养年轻人的文史兴趣,提升文史素养,锻炼写作能力,并为主流媒体提供文史稿件,为文史创作培养人才,延续福州人文精神。

琉球王国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岛国。因其“地界万涛,蜿蜒若虬浮于水中,固名流虬,后转谓琉球”。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遣杨载赉诏到琉球,促琉球来明朝贡。同年十二月,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这是琉球正式入贡中国之始。此后,中国与琉球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

鉴于琉球国造船航海技术之落后,明太祖为了加强中琉间政治联系及朝贡贸易,在不断赐予琉球大海舟的同时,亦陆续派遣擅长驾舟航海技艺的东南沿海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这便是特赐闽人三十六姓的由来。

目前,中外史籍中关于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时间,大致有“洪武二十五年”“洪武二十九年”“洪武三十一年”“永乐年间”“永乐中”“洪永年间”“洪熙时”“万历年间”“万历十九年”的“再赐”“续赐”等等。

在上述时间中,“洪武二十五年”说提出的赐闽人三十六姓时间最早,记载亦最多。此外,“洪武二十九年”说也颇具权威性。

闽人三十六姓或三十六户应该理解为明代所赐闽人三十六姓是来自三十六个不同姓氏的善操舟之人,而非三十六户人家。

对于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琉球国王令其“卜宅于久米村”。久米村初称“唐菅”,后因华人居民中显荣者很多,又称“唐荣”。

琉球王国对久米村人的礼遇:授以免税土地。并且,特许久米村人与首里、那霸、泊村贵族一样,免于税收;不论品职尊卑,久米村全体村民均有俸米;琉球国王授予久米村人任官的特权。琉球的官制仿中国而分正、从九等;久米村人的教育特权。从明成化十八年(1480年)以后的三百二十年间,入国子监学习几乎成为久米村人的特权。嘉庆七年(1802年)至同治七年(1868年)间,琉王才改从久米村及首里各选官生二人及副官生二人。

每位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而明清政府亦应其所请,派遣官员前去主持册封大礼,从而形成了中琉之间长达数百年的册封体制。

自明永乐二年(1404年)武宁王受封始,至清同治五年(1866年)尚泰王受封止,四百余年之间,中国共派遣册封使二十三次,其中明代十五次,清代八次。

琉球遣使中国,名义种种,如进贡、接贡、庆贺进香、谢恩、报丧、请封及接封等等。进贡使每两年进一次常贡;接贡使接回中国皇帝的勅书、赏赐和进京的琉球使臣;庆贺进香使庆贺中国皇帝登基,并向大行皇帝进香;谢恩使代表琉球国王谢中国皇帝特殊赏赐之恩;报丧使告前王之丧;请封使奏请中国派使臣祭祀故王并册封新王;接封使来福州迎接赴琉球册封的中国使臣。

无论琉球以何种形式来华,主要目的:其一,寻求政治上的庇护;其二,建立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据记载,琉球与暹罗、爪哇等国,互相通好,往来贸易。明代琉球入贡中国的二十五种贡品中,许多都是南洋的物产,如象牙、苏木、胡椒、降香、速香、檀香、木香、黄熟香等。这说明琉球早已与南洋有交往。但入贡明朝后,琉球与东南亚的航海贸易更加繁盛。

明代随着闽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久米村,包括家祭与墓祭形式在内的福建祭祀习俗文化在久米村盛行,来自福建的天妃等民间信仰也在琉球广泛传播。久米村佛教寺庙林立,香火不绝。

祖先祭祀崇拜。作为“闽人三十六姓”移民聚居的琉球久米村,在祭祖的内容与方式上,也传承了部分中国福建的祭祀习俗文化,主要有家祭和墓祭两种。

佛教寺庙林立。由于琉球国自明初开始就纳入了东亚宗藩体系中的重要藩属国,所以深受其宗主国明清时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盛行,寺庙林立。一些大规模的佛寺,成了琉球标志性的建筑。

天妃信仰盛行。天妃信仰在琉球的传播,当起源于明初“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的移居琉球。《球阳》曾记载:“永乐二十二年(1424)昔闽人移居中山者创建(天妃)庙祠,为同祈福”。自此天妃妈祖成为了琉球人最为崇信的航海保护神。

道教信仰。除妈祖之外,琉球人供奉的道教神灵名目众多,如天尊、三清、玉皇、关帝、雷神、火神、土地神、门神、灶神、斗姥等等。在此,以天尊与关帝信仰为例。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琉球国中山王察度及世子武宁“遣使贡马及遣从子日孜每、阔八马,寨官子仁悦慈三人入监读书:山南王承察度遣从子三五郎尾及寨官子实他卢尾、贺段志等三人入监读书”,这是琉球第一次遣生来华,“国人入监肄业自此而始”。明清两代,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到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近五百年间,琉球共遣官生26批,96人。

久米村家谱作为一家一族的历史纪录,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文化活动等各方面的珍贵资料,对久米村社会变迁、琉球历史演变乃至明清中琉交往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古代中国人移居海外较为集中地区有东南亚地区和东北亚地区。相比之下,明代移居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地位较之同时期海外中国移民,可谓颇受礼遇。他们享有各种特权,担任法司官、紫金大夫、正议大夫等各级官职,许多人还获得各种爵位。他们不仅是琉球对外活动的主要角色,而且是中国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者。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在向琉球人传播中国文化与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在逐渐地琉球化,与琉球人通婚、繁衍后代,最终完全融入了琉球社会,从而实现了与琉球社会的互动与融合。

赖老师走访了冲绳久米崇圣会、国鼎会等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宗亲组织,从中深刻感受到闽人三十六姓后裔与福建无法割舍的肉骨亲情。六百多年过去了,昔日的久米村人在为琉球社会勤奋工作的同时,不忘祖先,他们通过门中会等组织团结起来,坚守福建传统文化与生活习俗,多次到福建寻根问祖。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是历史、地域和战争所无法隔绝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