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听鼓楼·说古厝|曹学佺与昆曲、闽剧的关系

时间:2025-03-25 20:00 来源:鼓楼区文体旅局
| | | |

  

  2025年3月23日在李世甲故居

  

 

  第四十七期鳌峰文史沙龙邀请

  

 

  邹自振老师

  以《曹学佺与昆曲、闽剧的关系》

  为主题进行分享

   

  2025年3月23日,“听鼓楼·说古厝”暨鳌峰文史沙龙(第四十七期)在福州鳌峰坊39号(李世甲故居)成功举办。本期活动特邀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闽江学院人文学院邹自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题为“曹学佺与昆曲、闽剧的关系”的专题分享。邹教授从曹学佺的生平、戏曲活动及其与昆曲、闽剧的关系入手,深入探讨了闽剧的发展与传承,为在场听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史盛宴。 

  曹学佺:晚明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曹学佺(1574-1646),字能始,号石仓,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晚明闽派诗歌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著述颇丰,诗文创作与气节为人所称道,与当时众多文人交往密切,尤其在戏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曹学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戏曲家、藏书家,还是一位积极参与戏曲活动的文化推动者。
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授户部主事,调南京大理寺正,居冗散七年,迁南户部郎中,历四川右参政,升按察使,刚直不阿,中典察议调。天启二年(1622)起为广西右参议,著《野史纪略》,秉笔直书“挺击”案本末,罢官归里。
居家20年,建石仓园。甲申(1644)事变,明亡,唐王朱肇健称帝福州,授太常卿,迁礼部右侍郎,进尚书。唐王兵败,清军下福州,自缢于西峰里宅第。
曹学佺以诗文、著述、气节并称于世,是晚明闽派诗歌成就最高者。据《明史·艺文志》,著述16部,达1277卷。
 
曹学佺与昆曲的渊源
1、与汤显祖的深厚交往
曹学佺与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有着深厚的友谊。汤显祖虽年长曹学佺20余岁,但二人的座师均为相国张位,这为他们的交往奠定了基础。万历三十二年(1604),曹学佺由福州返南京途经江西,以游西山、匡庐诗赠汤显祖,汤显祖亦有诗记之(《怀袁中郎、曹能始二美二首》)。二人先后在南京任职,因共同的戏曲爱好而结缘。汤显祖的戏剧创作对曹学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激发了曹学佺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
2、南京的戏曲氛围与昆曲活动
南京作为晚明时期的文化中心,人文荟萃、锦绣繁华。城内外的名山古寺、规模宏大的国子监、秦淮河上的歌童美女,以及三山街的印刷作坊和书铺,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昆山腔作为明中叶后全国性戏曲声腔之一,发源于苏州昆山,与南京地理相近,文化相通。曹学佺与汤显祖在南京游学和出仕期间,与众多戏曲家交往频繁,促进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与戏曲实践。
3、与屠隆等戏曲家的互动
曹学佺与屠隆、李贽、焦竑等思想家,以及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以钟惺为代表的“竟陵派”等文人群体,均有广泛的交游与诗文唱和。屠隆离开福州时,曹学佺的家班曾为其饯行演出(《石仓诗稿》卷十四《春别篇》)。此外,曹学佺还与梅鼎祚、潘之恒、沈璟、许自昌等戏曲家保持密切联系,推动了晚明戏曲的繁荣。
如:《冬日同臧晋叔懋循、陈从训、吴非熊、林茂之过玄祐秦淮水阁》
言过客舍意俱闲,岁月如流奈不还。
却望蒋陵秋色尽,苍苍十里是寒山。
论诗把酒漫相亲,游寓同为客里身。
渡口夕阳半潮水,一株残柳独依人。
曹学佺与闽剧的肇始
1、石仓园的家班与儒林班
曹学佺在家乡福州筑石仓园,建楼馆,蓄童婢,养歌会,办家班,与精通音律的同邑友人陈鸣鹤、徐勃(徐兴公)等人创研新腔,“曲调已从新,奏曲辨宫征”“翠管时调风,词场托素交”。因是文人雅士聚会演唱,故有“儒林班”之称。万历三十二年(1604),曹府儒林班参加洪塘乡金山寺普度演出,被称为“第一代儒林”,可视为闽剧的肇始与滥觞。
2、“逗腔”的创制与传承
南明隆武二年(1646),清兵逼近福州,曹学佺殉国。相传儒林班艺人为悼念曹学佺,将其研创的新腔取名“吊腔”,后因字不祥改为“逗腔”。“逗腔”吸收了昆曲的音律,并结合福州话的发声音韵,形成了独特的声腔风格。据对曹学佺故里洪塘乡的调查,“儒林戏”是晚明时期福州民间音乐与外来声腔融合的产物,唱腔旋律丰富流畅,兼具宫廷韵味与地方特色,初步体现了福州戏剧的独特风格。
闽剧的起源与发展

 

  1、闽剧的历史渊源

  福州地区的戏曲活动可追溯至唐朝五代时期。据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记载,唐肃宗时(757-761)“福州观察使寄乐妓数十人,使者半岁不得通”。南宋时,南戏《张协状元》采用福州民间小调《福州歌》和《福清歌》作为曲牌。历经宋元两代发展,明代福州戏曲逐渐崭露头角。

  2、明代福州戏曲的繁荣

  万历前后,福州涌现出一批戏曲作家与作品,如陈价夫的《异梦记》、林章的《青虬记》《观灯记》等。此外,曾在江苏嘉定任县令的陈一元(字泰始)亦喜昆曲,归乡后蓄有昆曲“歌童一部”,经常演出以娱宾客,其居室被称为“陈大花宅”。

  3、闽剧的形成与命名

  闽剧由儒林班、评讲班、江湖班三大班社融合而成。道光年间,这些班社开始相互吸收借鉴,辛亥革命后进一步吸收多种声腔,最终于1924年正式定名为“闽剧”。

  曹学佺与闽剧的关系

  

1、可能的贡献
曹学佺的家班创演新腔,被认为是闽剧“逗腔”的雏形。他对声腔曲律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了闽剧声腔的发展,为闽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争议与讨论
关于曹学佺是否为闽剧儒林戏的创始人,戏剧界存在不同意见。部分学者认为,曹学佺的家班活动对闽剧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有学者认为,闽剧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曹学佺的贡献更多体现在声腔研究而非剧种创立。邹教授指出,戏曲剧种的起源与诞生并非一人之力,而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过程中,文人曲家凭借文化优势与个人影响力推动其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曹学佺对闽剧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闽剧的现状与传承
1、面临的挑战
闽剧作为福建地方戏曲的代表,近年来面临着方言消失、观众流失、研究后继无人等问题。如何保护与传承这一传统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2、传承与创新
邹教授强调,闽剧的传承需要多方努力,既要注重传统剧目的保护,也要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同时,应加强闽剧的研究与推广,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一地方戏曲艺术。
结语
本期鳌峰文史沙龙通过邹自振教授的精彩分享,深入探讨了曹学佺与昆曲、闽剧的关系,揭示了闽剧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曹学佺作为晚明闽派文学与戏曲的重要推动者,其贡献不仅体现在诗文创作上,更在于他对戏曲艺术的深入研究与实践。闽剧作为福建文化的瑰宝,其保护与传承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让这一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