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传播鼓楼区的古厝文化,助力世界遗产大会高质量举办,推动福州文化遗产保护,鼓楼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联合共青团福州市鼓楼区委员会,开展以“听鼓楼,说古厝”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希望活动能不断地吸纳更多人,加入鼓楼区文化志愿宣讲队,一起为古厝发声,延续福州的人文精神!
“考古中的冶山”
11月22日上午
又一场“听鼓楼 说古厝”公益讲座
在中山社区居民议事厅开讲
这场讲座角度清奇,知识性极强
许多市民朋友早早就来到了现场
福州市考古队领队、文博研究馆员
张勇老师
带着大家,从考古的角度
深度剖析冶山
还为大家普及了考古专业词汇的含义
一同感受冶山作为福州城市发源地的深厚内涵。
考古遗迹编号,代表了什么?
讲座一开始,张领队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些珍贵的考古现场的照片。上面一些“T”“G”“J”。的字母标识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张老师说,这些标识是专业的考古遗迹编号。根据《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规定:探方和遗迹单位符号一般应采用其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的大写字母表示,如:探方(沟)--T ,灰炕--H, 房屋--F, 沟--G, 灶--Z, 窑--Y ,路--L ,墓葬--M ,井--J”……
在冶山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最多的就是“沟”和“井”,不仅说明了福州是一个水系发达的城市,古人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城市水道工程的建设,还证明了当时冶山周边就是城市的集中生活区域。
一个看上去废弃的积压坑,能看出什么信息?
张领队说,1999年—2000年间,考古队在省财政厅工地近700平方米的探方中发掘出两期叠压的建筑遗迹,这块遗迹中出土了大型板瓦、筒瓦、夯土城墙遗址等,还有木质结构的建筑遗迹,这是首次通过科学挖掘、首次在冶山地下发现西汉时期的大型木构建筑遗迹。说明当时的冶城应该是一座规格形制都非常高的王城建筑,对于研究福州建城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省财政厅工地西汉建筑遗址
闽地民风有多彪悍,你可能想象不到……
瓦当上祥云弓箭并存,青龙纹饰上却带着白虎的狰狞体态,人面瓦当呈现纹面习俗……从冶山考古发掘出土的瓦当纹饰丰富多样,虽然形制和烧制技术都与中原地区一脉相承,但是在纹饰上还依然保留着闽越民族的个性和特点。古闽人渔猎采集为生、以蛇为图腾,有着“断发文身”的原始彪悍民俗,在瓦当的纹饰上也得到的体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了不能辨别的奇怪字体,据推测应该是当时闽越民族自己的文字……这对我们研究福建地区早期的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随后,张领队还带着大家到马球场遗址进行了实地讲解。他告诉大家,冶山考古发掘十分不易,因为有丰富的地下水所以不能太深,每次都要准备一台抽水机与考古发掘一同作业;因为地处市中心,是居民集中区域所以面积不能太大,工作时间也不能太长……其中的艰辛和考古队在工作过程中对历史和文物的敬畏,让在场的市民朋友都敬佩不已。
通过这次讲座,听众朋友们不仅对冶山的历史又加深了认知,更对考古工作产生了进一步的了解。张领队最后还回答了听众朋友许多关于冶山范围、历史演变、地形地貌变迁等方面的疑惑,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令每一位听众都感到意犹未尽,感悟万千。
当天下午
鼓楼区红领巾小课堂也开课啦!
本次课堂的学习重点是福州城市变迁、唐代马球场和中山堂,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理论学习和实地踩点,梳理了讲解的路线,明确了重要景点的路线,为下一周的实地演练做好了准备。
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样子,真是对这支小志愿者队伍充满了期待呀!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他们的首次亮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