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人社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总体要求,突出法治引领、规范行政行为、优化政务服务、坚持普治并举,大力推进“法治人社”建设。
一、2024年度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法治人社”温度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决策部署,借势聚合发力,系统集成推进,3项重点牵头任务和12项配合任务均按时序强力推进落实。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信息,统一操作规范和办事指南,78个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零跑腿”,以标准化促进人社业务经办规范化、简便化和高效化。
二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公布区人社局《随机抽查事项清单》《跨部门联合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梳理制定《随机抽查工作计划》、执法人员名录库和市场主体名录库;做好随机抽查执法人员、市场主体摇号抽取工作,确保全过程公开透明、监管有力。
(二)健全执法体系,加强“法治人社”精度
一是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素质。落实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行政执法人员数据库,现有行政执法人员均通过执法资格考试并取得行政执法证。3名同志通过司法考试,其中两人获聘我局公职律师。
二是加强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成立法制审核小组,对重大、疑难案件进行集体讨论,重点审核,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执行率达100%。充分借力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购买法律服务,公职律师常态化参与合法性审查、行政复议和出庭应诉工作。
三是强化行政权力制约监督。自觉接受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件,政协委员提案11件,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积极开展行政应诉及复议答辩,通过沟通协调、释法说理,力促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全年收到行政诉讼案件31件,胜诉率96%,单位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
(三)突出重点领域,拓展“法治人社”深度
一是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制定年度普法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年度重点普法任务、责任科室及完成时限。为应对辖区行业类别多、企业性质多样、新就业群体不断涌现的情况,推出差异化服务,提供“一企一策”用工指导。针对数字企业集聚的产业园区,举办“共赢化解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与谈判技巧”专题讲座,深入剖析劳动仲裁调解热点问题;针对新业态聚集的商圈,策划“新就业形态宣传月”活动,深入解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等相关政策,为新业态从业人员提供权益保障。
二是优化“一窗受理”服务。设立劳动维权综合受理中心,提升咨询、维权、调解“一站式”服务模式,全年处理警情线索、舆情转办、平台投诉等案件5526件,立案查处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01件;出具《责令改正决定书》4份,共计追回农民工工资167.55万元,法定时限内结案率100%;接收工伤认定申请96件,作出工伤认定79件。
三是推动纠纷多元化解。联动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开展劳动争议诉源治理,在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构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新格局。探索建立社会治理中心派出庭机制,安排调解员驻点,提供法律咨询和现场调处服务。全年受理仲裁案件1089件,涉案金额3414.38万元,结案率为98.35%,调解率为71%。
二、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是工伤认定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相对较高。近年来,由工伤认定引起的行政诉讼案件呈上升趋势,受工伤认定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利益影响大、基金安全保障压力大以及执法人员能力水平待提升等因素,人社部门与行政相对人、司法机关之间对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存在不同理解,难以达成共识,导致工伤认定行政诉讼案件败诉率相对较高。
二是规范执法办案与群众期待不一致。如根治欠薪案件中,规范执法具有很强的程序性、时效性,但群众的意愿是快速拿到工资,群众会把办案的程序和时间,误认为不作为、慢作为。
三、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履职情况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思想引领,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严格落实重大事项决策前学法、会前学法、一把手讲法述法制度等,扎实推动领导班子学法用法。开展“一月一主题”干部学法活动,鼓励人社干部上讲台,讲解业务法规,以讲促学、以学促干,推动干部学法常态化。并将法治课程列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初任培训和我区重点企业高管培训班的必修课,有效提升了全区干部队伍的依法履职能力和企业经营者的法治意识。
二是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各项决策部署。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把法治建设纳入全局年度工作计划,与人社各项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严格督促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依法行政,未出现领导班子成员违规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情况。
四、2025年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计划
(一)建立长效机制多元解纷
探索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解决长效机制,在规模以上企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从业者的培训,考取劳动关系协调师技能证书,鼓励持证上岗。充分发挥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作用,形成企业(行业)调解、街镇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渠道、多层次、开放式的社会化调解网络,有效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二)健全预警机制防范风险
创新劳动关系风险防机制,充分运用劳动监测预警大数据平台、智慧调解仲裁信息管理系统等有关信息平台,通过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案件、失业动态监测、重点企业用工监测、舆情监测等渠道,加强信息共享和比对,提早掌握企业劳动用工变化情况,密切关注存在经营异常、欠薪风险的企业动态,有效防范群体性事件。
(三)强化裁审衔接根治欠薪
积极探索“调裁审”三级衔接机制,通过完善裁审联席会议制度、案件通报机制、信息共享机制、联合培训制度等多种举措,推动劳动争议案件高效便捷化解;推进智能仲裁院建设,对现有仲裁庭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配备,持续提升仲裁庭数字功能。按时开展信用等级评价、人力资源市场清理整顿、高温补贴检查、普法宣传等各项工作,重点开展“用心用情,福暖在薪”专项行动等,强化根治欠薪执法联动,切实提升欠薪风险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