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日遏制疫情,让这座城市变好——这是市民的共同愿望。在鼓楼,从维持核酸采样现场秩序、创建“无疫小区”到运送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无数志愿者任劳任怨,昼夜忙碌,在每个社区、各条战线留下了最美的工作剪影。今日,我们带您走进3位志愿者的抗疫日常,看战“疫”的平凡力量。
教授“大白”出征
李烈满引导居民排队。(汤边社区供图)
10月31日是退休老党员、省委党校教授李烈满在汤边社区核酸采样点“站岗”的第二天,清晨5时50分他就到达了点位。换上N95口罩、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在社区干部的帮助下,他“全副武装”。
疫情之下,李烈满改变了生活习惯:闹钟从6时提前到5时20分,起床后还总不自觉地从阳台向下张望……“我发现,不管起多早,楼下红色帐篷里的那盏灯都是亮着,三五人早就守在帐篷外,在昏暗的天色中,那束光特别温暖,也让我更坚定要做志愿者的决心。”
“李教授很是热心肠,这次疫情刚开始就打来电话,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汤边社区工作站副站长顾梦妤说,10月29日社区志愿招募令发出后,李烈满第一时间打电话报名。“请大家注意一米线距离”“先出示一下健康码”“对着线站,不要着急”……这是李烈满第一次参加社区志愿工作,由于提前做足了功课,现场维持秩序游刃有余。
“李教授来当志愿者了?真不错!”
10月31日,李烈满正引导居民排队间隔一米,有位老熟人认出了他,竖起了大拇指。李烈满神色认真,“我是党员,是社区居民,这是我分内的事。”
顾梦妤告诉记者,目前,汤边社区已有20多名居民报名成为志愿者。“最小的只有10岁,孩子、父母都想报名参加,看到大家这么积极,我们也很感动。”
不漏一人的“守门人”
阳光假日公寓,老王在认真核对每一位住户信息。
不漏一人,守好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这一目标如何实现?记者在河东社区福新路核酸采样点发现了一名特殊的“守门人”,他的经验或许能提供一些启示。
核酸采样点出口处,一名老人立于桌后,不少居民做完核酸采样,主动上前报出楼栋房号。对照花名册,他认真核实,逐一做好登记。“这样一来,社区干部就知道我们小区哪些人做了核酸,没做的再逐一摸排,做到应检尽检!”
原来,老人是阳光假日公寓小区业委会的委员,许多居民都认识他,亲切地喊他“老王”。老王行事低调,再三询问仍不愿透露姓名,却十分骄傲地向记者展示手臂上佩戴的“鼓楼区志愿者”红袖标,说这就是他的“身份”。“他平常就乐于助人,非常热心社区的各项事务,每到这种紧要关头,他更是挺身而出。”一名刚刚做完核酸采样的居民说道。一旁,社区干部陈清也连连点头:“现在社区人手非常紧张,多亏了老王和其他志愿者在现场帮忙维持秩序、协调登记,我们才能加快采样速度。”
其实,老王今年已是80岁高龄,可是面对严峻的抗疫形势,他依然干劲十足。
10月31日,老王清晨6时准点到岗,除了中间回家吃饭的十几分钟,始终坚持在岗。更令人动容的是,这已经是他连续参与志愿服务的第9天了。“不只我,小区业委会的许多委员都非常积极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我们轮班值守,都是为了守护我们的家园。”老王表示。
阳光假日公寓小区约有住户1000户,每登记完一人,老王总是亲切地说一声“慢走”,而他自己,临近中午1点核酸采样点准备关闭时,才缓缓地在细雨中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准备吃一口热饭。
这个老外不见“外”
阿拉丁为小区居民查验健康码、测量体温。
“请出示健康码,测量体温!”衣帽竖起挡雨,口罩盖住标志性的高鼻梁,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如果不仔细辨认,很难发现这个值守在温泉街道树汤路13号无疫小区门口的“红马甲”,竟是位外国人。
他叫阿拉丁,来自土耳其,是守护这个无物业老旧小区“安全防线”的其中一员。其实早在10月24日,疫情发生初期,时刻关注动态的阿拉丁就联系了社区工作人员,希望能为防疫出力。10月29日,他在朋友圈看到了社区发出的志愿招募令,二话不说就报了名。“社区有需要,我必须站出来!”
虽然这是阿拉丁第一次成为抗疫志愿者,但他的身影早就出现了社区防疫一线。记者了解到,他在福州经营着一家土耳其主题餐厅,2020年初,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势,他主动送爱心午餐,捐赠口罩等医疗物资,力所能及地开展各类公益活动。
初次上任,阿拉丁觉得很新鲜。前日晚,有个老太太向他抱怨:“早上做核酸,下午我也做,为什么还要出示健康码?”阿拉丁耐心地向她解释,老太太一听也表示理解,还夸阿拉丁做得很到位。
19岁时来福州求学,如今已在榕城工作生活27年,阿拉丁说自己已经是“老福州”了。他言语间流露着骄傲,更心系、关切福州的发展,“我对福州战‘疫’很有信心,疫情一定能早日结束!”
此时,骑着电动车的小区居民张大爷正准备进门,抬眼时,眼睛一亮,惊喜地打招呼:“是阿拉丁吧,我认得你,你来当志愿者了?真热心!”“是的!”阿拉丁笑着上前,熟练地为张大爷测体温,以这样特殊的“见面礼”来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