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聚焦

返回首页>>
不负新时代 无愧组工人——追记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杨汉军
发布时间:2018-04-07   来源: 党建研究    访问次数: {{ pvCount }}

  江城初春,生机勃发,气象万千。2017年度武汉市“二十件大事”隆重揭晓,其中,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红色引擎工程”创基层党建全国品牌、开创城市“校友经济”新模式这三件由市委组织部倾力贯注的亮点工作,荣膺第4、5、7位,社会反响热烈。这是对武汉市委组织部突出工作成就的社会公认,也是对组织部带头人——因公殉职的部长杨汉军的莫大告慰。

  杨汉军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决定,追授杨汉军“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称号,号召各级组织部门、广大组工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杨汉军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的职业操守,学习他拼搏奉献、夙夜在公的过硬作风,学习他自警自律、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开拓进取、扎实工作,见贤思齐、比学赶超,奋力开创新时代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新局面。

  听党的话,做党的人,为党做事

  杨汉军经常强调:组织工作是政治工作、组织部门是政治部门、组工干部是政治工作者,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是第一位的要求。他鼎言坚信、明辨笃行,“永远珍藏一颗感恩的心,一种感激的情,一份感动的劲”。

  他在党言党,深入学习和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带头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程参与调研、出谋划策,严肃查摆问题,严于律己,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些年每年“七一”,他都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庆典重要讲话,结合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联系本地本部门实际,精心备讲党课,要求年轻干部把政治理论作为“必修课”。他为党兴党,一直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无论在哪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顾大局重团结,奋力干事创业、履职尽责担当,和周围同志一起,共同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清朗的政治生态。他爱党护党,总是充满正气。他以身作则,并要求本单位的同志都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牢记严守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他勇于直面矛盾和问题,经常教育引导干部澄清模糊认识,批驳不当言论,制止错误言行。

  他有一本党章一直放在包里,有空就拿出来看;一部《警钟》教育片,他看了又看,“每次都有新感悟”。大家同感,“汉军让我们看到,信仰不抽象、很具体,有时就是他说的一句话,干的一件事”。

  “我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能够一步步走到今天,全靠党组织的培养。从小我的父母就教育我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根忘本。”他对群众情深意切,村民随口一句牢骚话都记在心里去解决,来汉工作的新毕业大学生和来汉创业人才因新来乍到,往往难处较多,杨汉军和组织部注意给他们以及时的关心帮助,甘当他们的“服务员”。

  我就是喜欢能干事的人

  公道正派是一种政治品质、一种思想作风、一种人格力量。杨汉军常说,“组工干部站起来是送人的梯,躺下来是渡人的桥,要始终公道正派,以公心识人待人用人。”

  选什么样的人就是风向标。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赶超发展、复兴武汉,迫切需要找到一批能攻坚克难、能迅速打开局面的干事创业型干部。

  怎么选?如何用?杨汉军带着部里一班人精心设计干事创业型干部的选拔方案。他给干事创业型干部画了像: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打敢拼、敢于担当,强调“不论年龄、学历、资历,只要能干事干成事,这样的干部就要用到实职岗位。”并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看谁更优秀、更合适,而不是搞平衡、讲照顾。更不搞厚此薄彼、亲疏远近,不看关系背景。有的单位挑不出这样的干部,便宁缺毋滥,不降格以求。为这件事,市委组织部组成17个调研组,走访137家单位,谈话4000多人次。调研组出发前,杨汉军特别交代,要用事实说话,对每一名人选都要用3件工作事例“画像”。事实证明,这样做反响好,效果也好。

  综合分析研判,把“一时”与“一贯”结合起来。杨汉军舍得花时间、下笨功夫,一组一组谈、一个一个核,研究了解每个干部的特点和不足。有位正处级干部有冲劲有闯劲,但年龄偏大,准备“实改虚”,他坚持提议将其安排到重要的实职岗位;还有一名干部曾因工作失误受到处分,但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工作,再次获得重用。300多名干部经遴选进入“储备库”,目前武汉市已经把近150名这样的干部用起来,安排到长江新城、“四水共治”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

  “手上权力越大,越是对自己要求严,汉军真是一片公心”。从省委组织部到市委组织部,凡是遇到为了人才评选及政策待遇、“两代表一委员”选举、干部进退留转打招呼的,他都婉言谢绝并明之以策、晓之以理,让人理解信服。“我讨厌一切虚伪和狡猾的东西,因此总希望自己能做一个作风正派的人。”他用一生践行了大学毕业时的诺言。

  要当专家权威,要当行家里手

  杨汉军深知,党的组织部门在党的事业中位置重要,责任重大。组织部是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也是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各方面人才之家,我们选拔干部坚持德才兼备,组工干部自身首先应做到德才兼备。组织工作既是庄严的事业、光荣的任务,也是一门专业、一门科学,需要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组织部长,必须成为行家里手。作为从事组织工作30多年的组工“老兵”,杨汉军历来非常重视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完善提升。他敏而好学、勤于思考,敢于改革、善于创新,并要求大家“如饥似渴地学习,毫不懈怠地实践,与时俱进地提高”,以不负新时代,无愧组工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武汉市委把招才引智作为“一把手工程”,杨汉军认为组织部门义不容辞、责无旁贷。2017年,武汉市在全国率先设立市招才局,挂靠在市委组织部,与市人才办合署办公,实行“虚拟机构、实体运行”,统筹全市人才职能、政策、资金和力量,杨汉军兼任局长。他们提出方案,经市委批准后,相继创新实施“百万大学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等资智聚汉工程。秉持“引进人才难在引心,留住人才重在留心”“当好人才的后勤部长”的理念,为人才着想、解人才之难、办人才之需。为了迎接“招才顾问”、企业家人才,他凌晨到机场迎接武大校友、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他了解到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有很多国际上认可的研究成果后,没几天就上门拜访……

  武汉市的人才政策和市委组织部求贤若渴的诚心,吸引和感动了国内外不少人才。39名中外知名企业家、产业领军人才被聘为“招才顾问”“招才大使”;2017年,全市实现大学毕业生留汉就业创业30.1万人,新落户14.2万人,分别是上年的2倍、6倍;新引进城市合伙人150人;首次引进4名诺贝尔奖得主,实现“零”突破。

  武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要求基层党建延伸触角、更接地气,社区治理要紧紧跟上。杨汉军敏锐观察到许多小区尤其是老旧小区没有物业这个盲点、难点,并以此为创新点和突破点,将其作为打通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契机。“红色物业”以小问题推动大服务,让社区工作人员敲得开门、认得了人、说得上话,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目前,武汉市已组建31家区属公益性物业服务实体,新选聘党员大学生737名,为782个老旧小区提供基本物业服务,推动1044家市场化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党组织,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杨汉军着力创新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为突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研究出台了村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和党建扶贫“双十条”措施。其实,早在省委组织部期间,他就牵头实施了村“两委”主干待遇提标工作,待遇比照乡镇政府副职,并予动态调整,极大调动了农村干部的积极性。

  杨汉军注重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改进创新绩效管理和干部考评工作。他带领一班人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创新绩效目标体系,使考评工作成为引领科学发展的“风向标”、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的“助推器”和促进干部竞进作为的“指挥棒”,取得很好效果。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杨汉军牢记一句话: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就是一心为党、拼命工作,不讲条件、甘于奉献的精神。几十年来,他始终洋溢着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不愿停歇、不知疲惫,那股殚精竭虑、埋首冲锋的姿态和精气神,让人们由衷叹服。

  刚到省委组织部工作时,他就坚持每天早到一点儿、晚走一会儿,数年如一日。2007年省党代会期间,他因长期压力过大导致免疫力低下,患上严重的带状疱疹,医生要求他住院一周并卧床休息,但他为了不影响工作,白天工作,晚上下班去打针,过后再回来工作。2009年妻子做手术,他在病房里搭起办公桌。唯一一次跟组织请假,就是哥哥一家在外地发生车祸,他只请了两天假就匆匆赶回。到武汉市工作后,肩上担子更重了,他更是一心扑在岗位上,只争朝夕、忘我工作,基本上每晚都是九点十点才能回家,几乎没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2017年大年初三来上班后,就没有再歇班。

  组织工作无小事。作为一名组织部长,杨汉军对组工事业的追求近乎完美,以他一贯严格严谨、举轻若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努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到极致。为了工作,经常因为天太晚了回不了家而住在办公室。妻子特别理解,“他就是这样的人,经他手的工作,一定是漂漂亮亮交出去。”对本单位十几个处室报给他签发的文稿,他都要一字不落地从头看到尾,就是标点符号错了,他都要认真框出来,不放过任何一点问题。很多同事至今还珍藏着他亲手修改过的文稿,上面很少只是画个圈、签个名了事,基本都有他工工整整修改、补充的笔迹,对不少的报件一签就是大半页纸,意见明确,让同志们看了心里亮堂。他的一丝不苟、尽善尽美,同样体现在规规矩矩的办公室、体现在严严整整的行李箱,翻开杨汉军的笔记本,字迹工整漂亮,分别用黑笔和红笔标注,有时还有铅笔记录,画一个侧栏,层次、要点都标了出来,就像老师的教案。

  杨汉军一贯倡导践行勇往直前的精神、舍我其谁的精神、一沉到底的精神、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些精神平时能看得到,关键时刻更让他冲得上、豁得出。2016年夏季,武汉遭遇历史罕见暴雨。一天夜里,蔡甸区消泗乡民垸出现溃口,发生洪水漫溢,1.7万多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杨汉军彻夜驻守、坐镇指挥,群众悉数安全转移,无一伤亡;天亮后查看灾情,他无视危险,第一个跳上冲锋舟直奔溃口;鞋子长时间泡水脱胶开裂,他用鞋带把鞋底和鞋帮缠紧,继续奋战在一线。2017年7月28日,他随省人才工作代表团出国引才,10天辗转1.8万公里,坐了3趟“红眼”航班,除去路上时间,平均每天3场推介、恳谈,两天换一个城市。回国后,学医出身的他明知该倒倒时差,可当日事、当日毕的习惯,让他不顾疲惫,回家换了衣服就赶到单位处理公务,直到连夜审签完30多份报件才休息。8月8日,继续马不停蹄紧张工作一天,晚上10点多才离开办公室。8月9日,还是早早赶到办公室,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对杨汉军影响至深的是他的母亲。这位纯朴善良的农村妇女,打小就教育儿子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走到哪里都要行得正、站得住”。杨汉军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真正做到了奉公克己一辈子、干净磊落一辈子。

  杨汉军深知权力来自人民,决不能滥用、私用,不能给朋友借用,更不能搞交易使用。孩子从小就没有上过众人眼中的好学校,29岁还没有工作,身为组织部长的他,从未跟组织开过口。与子侄辈交流,他从不谈仕途话题,只是勉励他们要自立自强、志在四方,外甥等后辈都在外地干事,有的还在打零工;有亲戚做生意也不到武汉,都知道杨汉军的脾气,不敢沾他的边儿。“为官”始终,他都没有让手中权力沾染上“亲友”的气息,交出了一份无瑕的公仆答卷。

  在名利、地位、待遇上知足,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杨汉军做到了。他常说:“作为组工干部,应该有更高的价值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他生活简单节俭,几乎没有物质上的追求,签字笔只换笔芯不换笔,加班晚了就吃盒饭,防洪时破损的鞋子粘上胶继续放在车里备用。直至因公牺牲前,还住在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墙壁上还残留着渗漏的水渍。他病逝后,深深被震撼和感动的一些企业送来慰问金,被他的家人悉数退回,一如他在世时的淡泊本色和无欲风骨。

  身先以率人,律己以服众。杨汉军不仅对自己的“小家”要求严苛,也带出了组织部门的好“家风”。他讲究公事就去办公室谈,从来不让外人到家里,哪怕是最好的同事。在省里工作时,同事到家里报送需他签批的文稿,他站在门口直接阅签;有人不请自来,他和妻子躲在家里不出声,有时妻子还得扮作保姆回声谢绝。到武汉市工作后,没有一个同事知道他家具体地址,大部分人对他家里情况一无所知,很多同事在他去世后第一次到他家里,被那近乎贫寒的状况所感动,无不热泪盈眶!平时他既严格要求,经常提醒大家杜绝“白袍点墨”,同时又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大家,真心实意帮助解决困难;他经常以李林森、曾建、杜洪英等优秀组工干部典型为榜样,勉励大家要见贤思齐;他自己不知疲倦,却总是提醒大家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连续加班。他自己不收礼,过年却给困难下属送“红包”,出差会给同事孩子带礼物。在他的带动下,整个部机关风清气正,处处涌动着干事创业的强大气场。

  工作之余,杨汉军常常一个人站在阳台上抽很长时间的烟,无人知道这是他对身体不太好的孩子未来的担忧,无人听过他倾诉内心的苦闷。困难再大,他都置之度外,从未把情绪压力带到家中;工作再忙,他都强挤时间,在家里根植爱和快乐的种子。母亲去世后,父亲被接来同住,只要有空,他就会下厨给老人煮面,陪老人喝点酒。妻子身体有病,需要常年服药治疗,他一看到相关养生文章,立马微信转给她;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关心她,相濡以沫整整30年。他常讲,虽然家里缺少一些健康,但不能缺少快乐。只要周末能休息,他就和儿子下下棋、聊聊天,有时还陪着妻儿逛逛超市。而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家人会调整作息时间,不管多晚每天都要等他,丈夫进门,妻子递鞋,儿子接包,只想一起说上几句话,或者看他吃点东西,这是属于这个小家最开心的时刻。他也有爱、有情、有义、有担当,只是俯仰无愧的他,再也无法履行对长辈、对妻儿、对这个家庭的承诺。

  历史的精华总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绽放光彩,崇高的精神总是在时代的演进中持久赓续传承。“把官做淡、把事做精、把人做大”,是杨汉军自立的座右铭。杨汉军一生对党的事业、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正如有人写的:“流星划过,观者惊叹未息,已然了无痕迹。然而,你我知道,流星燃烧的光与热在宇宙间永恒存在。”杨汉军一生对党和人民、家庭亲故的无限热爱,恰似他最喜欢的一首歌《爱在天地间》:情未了,像春风走来;爱无言,像雪花悄悄离去。在一起穿过了风和雨,在一起走来了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