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帽:古老的冠冕(下)
墙帽是指建筑物的女儿墙(即高出屋面的矮墙)顶部的装饰性构件,有时它们也起到保护女儿墙的作用。在福州马鞍墙的装饰上,墙帽部分一般采用精美丰富的纹饰,上一期我们已介绍了卷草纹、夔纹、水纹纹饰,本期我们将介绍回纹、万字纹、如意纹、祥云纹等纹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纹饰多会以组合的方式出现,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回纹
回纹,形如“回”字,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在民间有“富贵不断头的纹饰”的美称,形式简洁、大方,深受设计师的青睐。
回纹——通湖路251号
回纹最早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来的几何纹饰。历经千年演变,其形式丰富多样,无论是单体的简洁形态,还是一反一正相连的对称形态,或是连续不断的带状形态,回纹都以其独特的几何美感,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墙帽上的回纹,以其多样的排列和形态变化,如横向与竖向的交错,长方形、菱形、三角形的组合,以及单线、双线或多线的绘制,甚至网纹的构造,为建筑增添了一抹古朴而典雅的韵味。这些回环往复的线条,不仅营造出视觉上的美感,更寓意着家族的世代相传和事业的连绵不断,是古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回纹——文儒闽菜馆(文儒坊56号)
万字纹
万字纹,以“卍”字为形,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纹饰之一。它曾是护身符和某种信仰的象征,寓意光明与无尽的轮回,与太极图并驾齐驱,各展其妙。
万字纹——天后宫(郎官巷17号)
在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卍”字被正式纳入汉字体系,发音为“万”。与回纹主要用于器物边缘或分界的用途不同,万字纹的运用更为广泛,它不仅限于边缘装饰,也能在大面积上展现其壮观的视觉效果。被称为“万字不到头”的万字纹,通过多个“卍”字的连环衔接,形成了一种连续不断的四方图案,象征着吉祥无边、寿命无穷。历代的皇家贵族偏爱将万字纹应用于器物、服饰、建筑和家具的装饰之上,以其为底,搭配龙纹、海水江崖等图案,衍生出万福纹、江山万代纹、万寿无疆纹等多种组合。
墙帽之上,万字纹的装饰更是别具一格,不仅代表着吉祥与永恒,其无限循环的形状更是生命无限延续和宇宙永恒运动的象征,传递着吉祥如意、生生不息的情感。墙帽上的万字纹,如同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诉说历史沧桑,映射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万字纹——文儒47号
如意纹
如意纹,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吉祥图案,其形状优美,被广泛应用于古代服饰、器物、家具等装饰领域。它起源于古代的“爪杖”,也就是“痒痒挠”。这种工具因其使用方便、无须求人、可随意使用而得名“如意”。这一纹饰,不仅是美的点缀,也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吉祥与富贵的代名词。
如意纹——闽黔会(雅道巷69号)
如意纹的形态源于如意头、灵芝,形成了独特的云朵形状。它与瓶、戟、磐、牡丹等元素巧妙结合,编织出“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民间广为流传的吉祥图案,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如意纹在墙帽上的使用比较普遍,在三坊七巷多个宅院中都能发现,以其优雅的曲线和两端对称的设计,寄托着宅院主人吉祥如意、心想事成的愿景,展现出一种和谐的美。
如意纹——小黄楼(黄巷36号)【黄璞、梁章钜故居】
祥云纹
祥云纹,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吉祥图案,常被运用于器物、服饰、建筑等的装饰。古人有“平步青云”之说,“云”也就意味着“步步高升”。又因祥云纹形似如意,所以有吉祥的寓意。古人之所以对云有那么多的联想,还是基于那个时候的人们对“天界”,对“神”的向往,想知道云之上有什么。又因“云”有“看得见却摸不着”的特殊性,人们便赋予了它更多的情结。
祥云纹——国师苑(南后街121号)
祥云纹,这一看似简单的图案,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与丰富,每个时代的祥云纹都烙印着其独特的时代特色,展现了其深厚的底蕴和无穷的魅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祥云纹被广泛采用,尤其在奥运火炬的设计上,其灵感源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理念,以“祥云”图案呈现,给全球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优雅的云朵图案,仿佛依然在人们心中缓缓升起,唤起无尽的遐想。
祥云纹——黄巷28号
祥云纹的艺术效果在于它轻盈和飘逸的观感,寓意着高远的志向和崇高的理想,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赞美。在建筑上,尤其在墙帽的运用上,祥云纹的装饰象征着天上的祥瑞,代表着高贵、纯洁和吉祥,是一种对家宅的美好祝愿,以及对生活的幸福追求。它在墙帽上的巧妙运用,使得墙帽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更成为一种文化和艺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