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我们的三坊七巷(26)

时间:2024-12-16 11:38 来源:家在鼓楼微信
| | | |

  编者按: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家在鼓楼”公众号开设《我们的三坊七巷》专栏,通过坊巷名居古厝、坊巷名人、坊巷诗联赏析、坊巷民俗、坊巷工艺美术等篇章,讲述繁华喧闹之下,那些属于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故事。 

  百年燕韵 

  作者 林丽钦 

  晨曦初露,一家承载着无尽风味的老字号——同利肉燕铺,已悄然掀开了繁忙而充满仪式感的一天。 

   

  香气悄然在空气中弥漫,那是肉燕独有的鲜香,精选上等猪肉剁成细腻的肉馅,交织着番薯粉的质朴与温馨,悄然唤醒了沉睡中的味蕾。一碗碗晶莹剔透、皮薄如纸的肉燕,冒着腾腾热气,宛如精致的艺术品,每一口都是对味觉的极致诱惑。轻轻咬下,那滑嫩而不失弹性的口感,瞬间在口腔中绽放,让品尝者的心情也随之生动起来。 

   

  这一切的传奇,都源自一个历经五代人,匠心传承与创新的百年老铺——同利肉燕铺。 

  自清光绪二年(1876年)在三坊七巷扎根以来,同利肉燕铺已走过了近150年的历程。三坊七巷“原住民,同时也是百年老字号“同利肉燕”第四代传承人的陈君凡先生深情地说道:“店铺就在这儿开了一百多年。吃太平燕,享全家福,有福之州,百姓幸福。” 

   

  同利肉燕不仅是福州人心中的美食瑰宝,更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每一碗鲜美的同利肉燕,都需经过十几道繁琐而精细的手工工序精心制作。从选材到制作,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是对传统技艺的极致尊重与传承。

   

  而肉燕的诞生,却源自一个美丽的意外。 

  相传在宋端平元年(1234年),时任福州知县兼福建安抚使的真德秀在赴京途中,路经家乡浦城时宴请亲友。随行厨师林阿荣在吩咐临时助厨徐小春捣鱼丸时,徐小春误听为捣肉丸。于是,他将猪瘦肉剔精捶打成泥后,端给了厨师林阿荣。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惊喜”,林阿荣虽感无奈,却灵机一动,将肉泥压平、撒上番薯粉、擀成薄片,并包馅成圆头散尾的形状,入汤汆熟。当这道色泽晶莹、滑嫩爽口的佳肴呈现在尚书大人面前时,他连呼“大妙”。因形似屋檐下的燕子这道美食便有了“肉燕”之名。 

  在福州,同利肉燕不仅因为独特风味 

  赢得食客的青睐, 

  更成为福州文化的生动载体。 

  福州人常说:“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无论是逢年过节、婚嫁迎娶,还是亲友聚别,一道蕴含深厚文化底蕴与美好祈愿的佳肴——太平燕,必定占据餐桌的一席之地,其命名寓意着太平盛世与平安吉祥的美好愿景。在福州民间,人们还常在肉燕中加入剥壳的鸡蛋,寓意着“太平”“平安”“富贵”与“吉利”。它如同一道纽带,将亲朋好友紧紧相连,共同分享着家业兴旺、平安团圆的喜悦与祝福。此外,太平燕还是一道充满思乡之情的菜肴。对于远离故土的福州人来说,无论身处何方,只要能吃到一碗地道的肉燕,就能瞬间勾起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与温情。

   

  今天,同利肉燕依然秉持着世代相传的严谨工艺,精心挑选猪后腿最为细嫩精实的部分,搭配品质上乘的番薯粉,经由一系列繁复而精细的手工流程精心打造。相较于常见的馄饨,肉燕不仅在口感上独树一帜,其独特的飞燕造型更是令人难以忘怀。 

  成品肉燕,其形态圆润而尾部散开,宛若展翅欲飞的燕子,令人赏心悦目。一旦入口,那滑嫩清脆、喷香可口的口感瞬间征服味蕾,无论是牙口尚好的幼童,还是品味挑剔的长者,皆能在这独特的美味中找到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肉燕的燕皮,并非馄饨皮那般单调的白色,而是白中透着一抹淡淡的透明,烹饪之后,更是晶莹剔透,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光泽与生命力。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肉燕并非面粉包肉,而是名副其实的“肉包肉”。燕皮由精选的猪肉与番薯粉经过无数次的捶打与融合,最终化为粉嫩而富有韧性的肉泥,再精心制成薄如蝉翼的燕皮,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制作肉燕,无疑是一门需要深厚技艺与耐心的工作,尤其是将肉转化为皮的过程,更是对匠人技艺的极致考验。 

  正如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所描绘的那样:“初到福州,打从大街小巷里走过,看见好些店家,都有一个大砧头摆在店中,一两位壮强的男子,拿了木锥,只在对着砧上的一大块猪肉,一下一下的死劲的敲。”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打燕郎”的技艺,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对匠心的坚守。肉不能轻易用刀剁碎,以免破坏其纤维结构;而由强壮男子进行敲打,则是因为每一槌都蕴含着无尽的力量。 

  真正的美味,往往源自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对品质的不懈坚持。那“死劲的敲”的声音,是制作肉燕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福州这座城市文化脉搏的跳动,传递着对生活无尽的热爱与对传统的深深敬意。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同利肉燕依然坚守着慢工出细活的理念,用匠心与耐心书写着对手艺的执着与尊重。 

   

  作为同利肉燕的第四代传承人,陈君凡自12岁起便投身于这门技艺的学习与传承之中,至今已逾半个世纪。他严守祖训,精益求精,以精湛的技艺与卓越的品质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他常说:“我们这家店,不仅仅保持着肉燕的原汁原味,通过现在的技术我们也在不断创新提升,进行多元化的发展。” 

  当你漫步在三坊七巷,走进同利肉燕老铺,品尝一碗热气腾腾、鲜美正宗的太平燕时,你能感受到的不只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有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温情与坚守。一碗肉燕,承载着福州人的味蕾记忆,也寄寓着对传统的敬意和美好的向往。这便是肉燕,这便是福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