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我们的三坊七巷(25)

时间:2024-12-09 10:15 来源:家在鼓楼微信
| | | |

  编者按: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家在鼓楼”公众号开设《我们的三坊七巷》专栏,通过坊巷名居古厝、坊巷名人、坊巷诗联赏析、坊巷民俗、坊巷工艺美术等篇章,讲述繁华喧闹之下,那些属于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故事。 

  写在《福州台湾会馆展陈大纲》后 

  作者 陈常飞 

  苑中丹桂又开落, 

  曾是买舟过海时。 

  吊古初巡闽试馆, 

  篝灯再读观榜诗。 

  这是我对福州台湾会馆印象的记录。 

   

  福州台湾会馆是重要涉台文物,复建工作得到国台办、全国台联、福建省台港澳办和福建省台联高度重视。2015年底,时任全国台联会长汪毅夫作出批示:“福州台湾会馆见证了闽台之间的密切关系,恢复福州台湾会馆意义相当重大。” 

  那一年,我们有幸参与该馆展纲编撰。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为展纲总纂,负责各版块的专家还有福建师大博导戴显群、福建师大历史系教授徐心希、福建省民文协副主席卢为峰、福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杨济亮,笔者负责展纲编辑事宜。在文稿反复修改、论证中,我增长了该领域知识。后来我们受台联邀请,到台湾进行文化考察,行程几乎绕台地一圈。除了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南孔庙等地外,还到福州十邑同乡会、雾峰林家、台湾文献馆等地调研,以及走访有关名人后代,这些都是为了印证某些历史细节,以使展纲更加完善。 

  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去了好几处古书院,如海东书院、引心书院遗址,蓬壶书院旧址及登瀛书院、屏东书院等,这两年我在《福建画报》为“闽台书院专栏”写作,所写文章中“现场记录”部分都是来自那时的记忆。 

   

  台湾早期住民中,其人员构成大部分是从福建直接或间接移居,此前有专家提出“闽台五缘论”,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这从台湾会馆历史主题展区当代专题展区中也可窥见一二。馆中还设计了交流活动区、配套功能区等,兼具展示收藏、联谊联络、合作互动、学习交流和学术研究等多种功能,为两岸开展文化、教育、经济、民间基层等多个领域交流合作提供新平台。 

  现代展馆是历史文化的当代表现形式,也是一种传播方式。笼统一点说,展陈是集学术性、艺术性、思想性、技术性为一体的表达形式,史实是其底色,而表现手法则是展陈之生命。最初我们大约写了近20万字文稿,但最后准备上墙的文字只剩十分之一,后来又不断精减。这些文字也在不断讨论——修改——补充——论证——审核等一系列环节中得以完善。 

   

   

   

  闽台科举文化与文教历史,有太多故事可以讲述。

  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在台地设台湾府和台湾、诸罗、凤山三县,归福建省管辖。康熙二十六年(1687)春开科取士,榕台士子交流也进入又一个阶段。 

  台湾海峡风急浪高,多次发生应考士子翻船事件。为鼓励台地士子,清廷还特意对中途死亡者追授训导衔。同治十三年(1874),清廷为使应考者能顺利到达福州,每逢考期皆派遣官轮将考生由台湾淡水港护送至福州,史称“官送”。后来我在《科举论丛》一书中也看到相关记载:“台湾至省会,中有大海阻隔,虽航程有限,然天有不测风云,去行文下达太晚,台湾士子亦唯望洋兴叹而已!”我想,讨论“福州台湾会馆史”,这些“背景”不能遗漏。 

  光绪九年(1883),分巡台湾道刘璈提银15000两在福州贡院附近建造台南、台北两郡试馆,以作为全台士子参加乡试、会试在省城福州的下榻处,一说可供300余人居住。这种措施对台湾学子产生吸引力,台湾遂逐渐形成崇尚科名的风气,也增进了闽台两地间士子往来与交流。因这段渊源,故此馆又有“试馆”之名。记得当时有关专家还在会议桌上展开“试馆与会馆名称之辨”。 

  台湾士子到福州参加乡试,中举后赴京会试,其间他们要在福州或京城逗留数月,这个场所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来参加乡试的人后来不乏成为政治、文化精英者,如史学家连横,爱国诗人许南英,台湾诗人陈肇兴,以及参与“五人上书”的汪春源等。他们来到福州后,利用空暇时间参观名胜古迹,或走亲访友,许多尚存的诗篇记录了这段历史。 

   

  台湾海东书院学子许南英曾三次到福州参加乡试,其《乙酉乡试,舟至马江口占》云: 

  扁舟一棹马江平,席帽依然太瘦生。 

  卖藕小娃犹认得,笑余三度到榕城。 

  学海书院著名院长陈维英,道光二十五年时任闽县教谕,他曾题学署联云: 

  受孔子戒; 

  近圣人居。 

  咸丰九年(1859),陈肇兴到福州应试,作有《第一楼观榜》: 

  买棹初从福地游,桂花香满越山秋。 

  文章远溯千余岁,姓氏高悬第一楼。 

  同榜人夸从古少,题名我爱得朋稠。 

  鲤亭回首黄泉隔,欲写泥金暗泪流。 

  台南进士、海东书院院长施士洁于1917年被聘至福州“闽省修志局”,与福州文人陈海梅、郑祖庚等酬唱,写有《上巳日陈香雪会元招游台江》《榕城除夕梦台南延平王祠古梅》等作;连横也写有《闽中怀古》《洪山桥夜泊》《三山旅次》等诗,这些作品皆是榕台交流史上的印证,它们也构成福州台湾会馆史的主体内容之一。 

   

  2020年11月1日,在馆中举行了福州台湾会馆复建落成揭牌仪式。今天,这里已经成为两岸融合发展成果的“展示窗口”、增进两岸同胞感情的“台胞之家”、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工作平台”……这些事情同样值得记述。 

  从“试馆”初建到“会馆”复建,之中发生许多事。台湾与福州文脉相通,清廷在台湾任命各级学官,如儒学教授、教谕、训导等约六百四十多人,其中福州籍人士占约一百九十人左右,许多台湾士子都曾受教于他们。他们在台湾教育发展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更多榕台士人交往的细节有待深入挖掘。在台湾历史研究领域已有许多成果,单就文献汇编而言,就有《闽台方志集成》《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台湾古籍丛编》等,这些书中蕴藏大量信息,只是除了专业研究者,几乎没人会去翻看。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福州台湾会馆展陈内容也生动诠释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见证。当时,卢美松馆长撰有《福州台湾会馆复建铭》,谨录此文,以结是篇: 

  盈盈一水,环拥宝岛。洪荒开辟,人文初造。 

  闽人东渡,文明渐昭。政教溥施,九闽乃肇。 

  举贤抡才,泽及海澨。鼎建试馆,广聚多士。 

  文魁三百,折桂卅枝。日月旋斡,欣逢盛世。 

  踵续前迹,旧馆重新。胞谊长存,见证初心。 

  同德奋勉,锦程日臻。金瓯永固,中华复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