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我们的三坊七巷(12)

时间:2024-09-02 17:14 来源:家在鼓楼微信
| | | |

  编者按: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家在鼓楼”公众号开设《我们的三坊七巷》专栏,通过坊巷名居古厝、坊巷名人、坊巷诗联赏析、坊巷民俗、坊巷工艺美术等篇章,讲述繁华喧闹之下,那些属于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故事。

二梅书屋 

作者 陈碧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200余座古建,故称“明清古建筑博物馆”。时间的河流缓缓流淌着,这些建筑空间的长卷里该沉潜着多少往事和那些还来不及成为传奇的人事和心事。二梅书屋,位于郎官巷一座保存相对完整的五进古民居,身列其间。民居中的二树梅花,花开花落,赋予了这一处胜迹历史沧桑,这也使我们对民居的游览兼具了对其旧主人林星章以读史般的兴味——多少事,泛彼洁劫,窅然空踪。

  据资料记载,二梅书屋始建于明末,清道光同治间及民国间大修,木构。前后五进,门头双重大门,第一扇为朝街六开大门,有楼檐,原门额中央挂“进士”金字匾。2011年,我作为三坊七巷早期志愿者第一次进入其间时,是个下雨天,同行者中有几人纷纷表示“忽然闻到楠木香”,后来才得知,该建筑物多进的厢房门扇、窗扇、壁板等是由楠木制构成。二梅书屋作为古建,文物描述近年来已多见于篇章。但是屋主林星章是谁?

  林星章(1797-1841),字锦芸、锦云,号古畲,又号坦甫。福州闽县人,凤池林氏人,林氏自明代迁至闽县,世居衣锦坊,是一个繁族。本支曾祖林维国敕赠文林郎,祖林根为国学生,父亲林仲、本生父林焕却没有功名。已卯年中举第33名,道光六年(1826)进士,成绩是会试13名,殿试二甲6名(全国第9名),以即用知县被钦点分发广东,历任高州府石城县知县、广州府新会知县,署龙门、茂名知县,化州知州。以殿试的成绩看,他没有成为翰林也是颇为遗憾的事。更让人奇怪的是,他被分配到高州石城。“春、循、梅、新,与死为邻;高、窦、雷、化,说着也怕”,说的是广东这些州县恶劣环境对心灵的威胁震慑。历史上,这些州县,多是被贬官员的去处。而林星章在这一带度过他全部的职业生涯,29岁至44岁,15年。

  从时间上看,十八世纪末,由于清王朝海禁松弛,使商船可自由贸易,广东沿海港口林立,海运复苏。但海盗活动也得以强势重来,他们不再是用商业行动和海上劫掠双重身份,而是海盗行动的职业化。面对强大的海上悍徒以及西方来的武装鸦片船只,林星章可谓履艰行险了。除了海盗,县内地面也是困难很大,笔者查,“至道光年间,新会县仅余民壮24名,另有马快8名,禁卒8名,每役岁支工食银仅6两;沙村司及牛肚湾司巡检,各设民壮4名,潮连司无民壮。”编制少,工资低,新会县级行政系统的治安力量要面对于三坊、四乡十三都的广阔县境及境内多盗的治安状况。那么,防守城池、看管库狱,以及分防各乡都等任务,只能有赖于新会营的500名绿营兵丁。

 

  林星章怎么办到的?他没有留下文字。倒是他的继任者言良钰为他留下一些记录。

  在新会县任内时,林星章主持、倡修并带头捐奉、捐廉(养廉银)重新修建了多个建筑,以敦化民俗,如新会城隍庙、白沙祠(祀明代岭南大儒陈献章白沙先生)、二侯祠(祀明代抗倭的廉吏林会春、明代能臣曾熙丙,二者均是闽人)等等。

  作为文人官员的林星章只留下一部方志《新会县志》。

  他到广东时,正值阮元结束担任两广总督。清在康雍乾“盛世”后,基本上形成了60年一修方志的成例。阮元主持编修《广东通志》,因其身份、学养,在修撰过程中,各种学术流派对尤其是汉学宋学的学术争论得到自由而充分的讨论,培养了一批学术人才,甚至是硕儒。《广东通志》约在1822年完成。这本志书,为后来史志专家所尊崇。

  林星章重修《新会县志》显然也受其影响。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他在陆续补充的《新会县草志》的基础上又请香山副贡黄培芳、南海拨贡曾钊为总纂,开局于紫水义学。当年秋天时,林星章生了一场重病,向上司请假,过了一个月才病好。在他生病期间,苏州人言良钰代理知县。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脱稿。再经考核订正,是冬十月始付梓。凡十四卷首一卷。这本县志在方志学史上有其影响: 新会人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有《方志学》一目,认为方志中十之八九不过是地方官奉行故事,开局众修、钞旧案、安排冗员,不足为论。在基本是俗吏所为的地方志中,也有“期间经名儒精心结撰或参订商榷者”“出学者之手,斐然可列署作之林”的方志作品,林星章这部道光年的《新会县志》就是。

  林星章离开新会一年,1842年,言良钰正式调任新会县,他和新会县绅民一起将上年去世的林星章祀入二侯祠,从此该祠改称为“粤东三侯祠”,纪念林星章在新会县邑时,惠泽及物、遗爱县民的业绩可以与二侯媲美,而且三人还都是闽人。

  这又是三坊七巷出产的一位有“遗爱”的官员。

 

  陈从周先生说过,古人构园成必题名,皆有托意,非泛泛为之者。 

  林星章的二梅书屋文物描述已多,掇其要简介如下: 

  主建筑坐南向北,前后、东西共五进,通至塔巷。各进之间围墙相隔,过道露天处用覆龟亭遮雨。其前一、二、三进,分别有环廊、廊下天井,中为走道,初进安放仪仗执事牌三间排,高厅;二进厅前可排六顶大轿;三进实为家居实用生活场所,院内尚存坐南向北三间排与坐西向东五间排小屋其用途有书斋、佛堂、库房,住室等不一而足。第四进二梅书房,称之为第四进,实际上主座部分仍与三进关联不分,唯东侧墙外辟有二梅书屋。一间藏书屋,一间书房,曾是林星章藏书画、阅读和写字的房间。书屋前两株梅树,与空地之闲花及白色墙堵形成小院落气质的一处僻所。二梅,用它的象和象外之旨点醒这块占地2千多平方米上的建筑空间。 

 

  中国人的文字里总藏着比类。比如岁寒三友、比如花中四君子。梅花,以其枝古、寿长、香远、傲雪、花美被寄寓了铮铮铁骨、高雅、花魁、不俗的美好品质。自《诗经·召南》以来,其风韵节操为文人不遗余力地所吟咏、赞美。福地的梅花情愫也是如此深情远寄。 

  此处二梅以少胜多,以一当十,使欣赏者于微尘中见大千,霎那间见终古,有限中见无限,从而给人们的想象力的自由活动留下了无穷的余地。雍正年间的翰林编修谢道承,35岁时便辞官归里后与黄任等人结社作诗,并修福建通志。他的家宅,建有二梅亭,绘循陔图奉母读书其中。其诗逃名吾亦读吾书……半能为圃半攻书,兼得兰陔侍戺除。黄叶下时添客恨,白云深处是亲庐。难将晨夕过从便,补取年来省问疏。叹息吾生作儿女,犹烦老泪为唏嘘。可知他之设梅是为赋遂初之志。林则徐年轻时在福州冶山南北库巷设过补梅书屋1820年在杭州嘉湖道时重修西湖孤山林逋墓,表达对这位梅妻鹤子者清高风范的景仰,并赋诗有何日林泉遂此心句。他还补种360株梅树,为林逋的祠和纪念亭题我忆家风负梅鹤,天教居士领湖山;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可知他设梅也有林泉之志。 

 

  设想置身于书屋,透过窗棂,花、香、影、光、声,无一不备。动观以赏月,静观以小休,而一抹朝阳斜照相交织,花香竹影,鸟语蝉声……想来,任重务繁的林县令,也寄梅花表达对诗意的栖居生活的向往? 

  在小书屋东侧,还别致造有灰塑所制的雪洞,雪洞饰北斗七星,也叫七星洞。可分别通连一、三进。在实用功能上,雪洞相当于空调,在建筑审美上,则又别径幽通,旁逸生枝的妙趣了。行笔至此,七星洞之名,又令人不由想起,早在2008年三坊七巷保护工程灰塑保护工作中,专家们发现二梅书屋的门楣壁画下层,有一组与郑和布施锡兰山佛寺相似的画面内容。这里的北斗七星,或与海洋航行有何关联?毕竟,林氏家族的若干代之后,还出过一位海军总长的林葆怿。 

 

  书屋的第五进为花厅,三开间,中为厅,两旁为房,有前后四间厢房,所有门、窗、壁板等皆楠木制成。窗子都是双重漏花,冬夹窗纸,夏蒙窗纱,壁板、门扇上部正面为行、草、楷、隶、篆书诸体书法作品。出生在1970年的林由从小居住于此,2006年搬离。他的记忆中这些壁板双面皆有作品,书法作品为背面,正面是多绘制有戏剧故事和花鸟树木。厅前小花园有两座古亭,并有一株100多年的荔枝树和一株棕树,树后假山和塔巷仅一墙之隔。则为二梅书房的余音了。如今,沿此观赏路线,参观整个建筑物“正如文章之有起承转合,手卷之有引首、卷本、拖尾,有其不可颠倒之整体性”。 

 

  我们的三坊七巷也有这样的整体性,等待挖掘、发现、创新型开发——比如,被林星章记载到志书里的张宝仔郑一嫂夫妻,他们被招安后,张保仔曾被封为闽安镇的副将,郑一嫂也成了诰封的二品夫人,郑一嫂还曾经到福州居住在乌山及坊巷一带……哎,这个宝藏地的坊巷里,还藏着多少传奇和秘密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