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家在鼓楼”公众号开设《我们的三坊七巷》专栏,通过坊巷名居古厝、坊巷名人、坊巷诗联赏析、坊巷民俗、坊巷工艺美术等篇章,讲述繁华喧闹之下,那些属于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故事。
古城涅槃新生 文脉赓续华章
作者 李连秀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闽江之畔,有福之州,钟灵毓秀,人文荟萃,遗产丰富。从城市上空俯瞰福州,八一七路贯通南北,一侧高楼大厦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另一侧成片古民居建筑群黛瓦相连,静谧悠远。古朴与繁华相互映照,相互成就,高度契合。
岁月流逝,沧桑变幻。福州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和2200多年建城史。历史的厚重深藏功与名,但福州人从未忘记“八一七”的命名蕴意。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势如破竹,摧毁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南京、上海相继解放,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在福州,国民党福州绥靖公署主任朱绍良和第六兵团司令李延年,把南逃到福州一带的国民党残部合编为5个军13个师,约6万人继续抵抗。6月21日,蒋介石为了固守福建,从台北乘“美龄号”飞抵福州,在义序机场办公大楼召开临时军事会议,具体部署固守福州的应变计划。他还特别强调固守福州决策的重要性和正确性:“比方台湾是头颅,福建就是手足,没有福建即无以确保台湾。”
8月6日,第十兵团左、中、右三路大军分别由古田、建瓯、南平出发,轻装疾进。8月11日,猪蹄峰上的一声枪响,拉开福州战役的序幕。
右翼:29军86师在8月11日与闽中游击队一起解放永泰,随后在17日占领长乐县城和营前,与占领马尾的31军会合;85师在8月15日解放福清县城,16日占领海口。至此,完全切断国民党军的陆上退路。左翼:31军93师在8月13日攻占连江丹阳镇;92师在8月15日攻占马尾,16日占领板桥、陈洋一线高地,至此31军控制了闽江北岸所有出海口,并以炮火封锁闽江,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退路。中路:28军82师在8月14日攻占大湖、小北岭后抵达新店一线;83师在8月16日攻占雪峰、甘蔗、徐家村;84师在8月15日在闽清游击队配合下解放闽清县城,16日夺取溪口一带地区。至8月16日,第十兵团三路大军肃清了福州外围守敌,对福州城区形成了包围态势。
8月17日,人民解放军自北、东、西三面攻入福州市区。82师在凌晨5时攻入福州,245团首先入城,沿中正路(今八一七路)向台江方向前进。接着82师主力及83师相继入城。国民党军为阻止人民解放军过江,掩护其主力南退,以重火力封锁万寿桥。攻打万寿桥是解放福州最为激烈的一场战斗,245团三营七连发起攻击,经过多次冲锋,消灭守敌,夺取了万寿桥,为大部队的前进打开了通道。此时,由城东向市区进攻的31军一部渡闽江,占领南台岛,截开逃敌;另一部由东而西向福州展开进攻,占领市区各要点。当天,福州城区和林森县(今闽侯)解放。数十万市民欢欣鼓舞,涌向街头,欢迎解放大军。之后,第十兵团主力分头南下追击逃敌。至8月23日,福州战役结束。福州的解放,击碎蒋介石妄图把福建作为反攻阵地和台湾屏障的美梦,为解放厦门、泉州、漳州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枪声渐远、硝烟散去,万寿桥迎来了和煦的阳光,古城福州翻开崭新的一页,迎来了新生。1950年,为纪念福州解放一周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将横贯福州南北的中正路、斗中路、福德路、茶亭路、横街路、小桥路及中亭路统一改名为八一七路。
为保护古城,解放军在攻打福州市区的时候并未炮击,使得福州城区的许多古建筑、文化古迹得以保存。
如今,八一七路成为福州历史文化的中轴线,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沿着八一七路,我们可以探寻到屏山一带福州最早的城池冶城遗址,屏山往南,乌山、于山往北,三坊七巷与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分布在八一七路两侧,坊中有巷,巷中有衕,经纬纵横,宛若喧嚣市中心的一颗耀眼明珠;往南至南门兜,福州文庙两侧,白塔、乌塔静静矗立,一直到闽江两岸的上下杭、烟台山历史风貌街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造就福州城市发展的“根”与“魂”,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青衿之志,弦歌不辍,履践致远,赓续华章。福州古老而又年轻,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续写新的辉煌与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