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我们的三坊七巷(6)

时间:2024-07-22 08:10 来源:家在鼓楼微信
| | | |

  编者按: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家在鼓楼”公众号开设《我们的三坊七巷》专栏,通过坊巷名居古厝、坊巷名人、坊巷诗联赏析、坊巷民俗、坊巷工艺美术等篇章,讲述繁华喧闹之下,那些属于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故事。

才俊郎官巷

作者 唐希

  郎官巷的巷名取得太好了。这“郎”是从宫廷走廊的“廊”转化而来的,开始只是专指帝王身边的护卫和陪从官,后来“扩展业务”,将帝王身边所有的侍从官通通称为“郎”,如侍郎、郎中,还有员外郎等等,他们担任着各部门的要职。根据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记载,宋代刘涛居住在这里,儿孙几代人沿袭了宫廷里的郎官职务,便产生了巷名。

  北宋号称“海滨四先生之一的文人陈烈就住郎官巷,人们津津乐道着北宋元丰年间,这位长乐籍诗人题诗抗捐的事。

  那些年,官场逢年过节便将“张灯结彩”的民俗扩大为“官俗”,出现过一些强制性的行政行为。当年福州太守刘瑾,为了尽显风流,不顾连续三年水灾民不聊生,仍强令百姓在元宵节向官府捐灯,且数量不少。贫苦百姓在官威之下不敢怒更不敢言。居郎官巷(详细住址暂无从考证)安贫乐道、潜心学术的陈烈,奋起抗捐,用灯笼来发声。传说他制作了一盏大灯笼,而且是白色的,不吉利却便于写字,他登上了鼓楼悬挂大灯笼,上书“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风流太守”之句如同匕首直逼刘太守。秉书直言为民请命,刚烈的性格正如他的名字陈烈。太守的索灯令必然有所缓和,流传刘太守危机公关登门向陈烈道歉,这原本颂扬太守刘瑾体察民间舆情修正自己行为的为官之道,在民间却让仗义执言的文人陈烈“烈”了一把,成为留在福州民间文史上的美谈。

  郎官巷的天后宫和绥安会馆是相邻的两座有着内在联系的建筑。

 

  三国东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孙氏政权在今建宁县境设绥安县,管辖了今天的建宁县全境以及泰宁、宁化的部分地区。地处闽江之源的建宁,古时主要以水路交通连接闽江流域和省会城市,从建宁、泰宁通往邵武、顺昌的金溪十八滩又有“滩滩鬼门关”的说法。所以,建宁人在省城福州建会馆用以通商旅时,建一座天后宫保水路平安,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大事。

  建宁出了个文化人张际亮,他因诗、因民族豪情而享誉文坛、政坛。他在福州时就住在绥安会馆,与福州城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他比林则徐小14岁,却与林则徐志同道合。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曾评价他的诗情“足以雄视天下”。在张际亮的《述旧绝句》中就有“郎官巷古半乡人,天后祠前记此邻”的诗句,并自注曰:“郎官巷,余邑人多居此;天后祠,邑人所建也”。

  天后宫祭祀妈祖女神,是源于福建莆田湄洲湾的民间信仰。宋代的妈祖林默娘被人们奉为海上的保护神。这民间信仰随着海上贸易和南粮北调的需要,在宋元明清,被历代朝廷册封为“神女”“圣妃”“天妃”“天后”等,并因此传遍海内外。只要华人生活的地区里,有水路的地方便有妈祖庙、天后宫。福州城区的天后宫,始建于元代,现存清代建筑,它也是绥安会馆的附属建筑。数百年前,郎官巷一带水网密集,合潮里、大小水流湾、双抛桥的老地名都在郎官巷附近,古建天后宫的存在说明市中心早年有条经福州西门,过洪山桥、洪塘古渡、怀安官渡沿闽江北上的水路交通要道。

  天后宫如今香火依然。这座单进的坐南朝北建筑,门墙上的灰壁装饰尚完好,入门后存有戏台、走廊、前殿和后殿。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是居委会办事处、胜利服装厂车间和宿舍、麻巾(建筑用的旧麻纤维)加工场以及废品公司仓库。所幸的是,大殿上三层鎏金藻顶被封存在吊顶中保存完好,其中层内八大将挺起穹顶十分生动精巧。构架上的飞天雀替、廊檐悬钟雕刻极具美感。如今,修葺一新的天后宫是三坊七巷内道教信仰与民俗活动的场所。

  郎官巷还走出了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和“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国近代维新志士林旭。林旭,幼年丧父,凭着他聪明的天资和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誉。沈葆桢的儿子沈瑜庆在他老师陈衍那里读到了林旭的文章,因赏识他的才华,在名儒陈衍的促使下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并携领着林旭走出闽之大门。在与全国各地文化名流的交往中,林旭大开眼界,不久便在乡试中中举人第一名。那时正值中日甲午海战,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康有为发动了一千三百余名在京举人签名上书,反对丧权辱国的条约,史称“公车上书”,林旭积极参与其中。在后来的一系列政治活动中,林旭成了康有为的弟子。康有为写政论专著《春秋董氏学》,其后记让林旭来写。文章刊出之后,轰动了全社会,林旭从此成为维新变法的中坚人物

  维新变法历经百日,最终在保守势力的反扑中失败了。林旭等六人在未经审讯的情况下被斩首于宣武门外菜市口,那年林旭24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打印 关闭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
点击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