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家在鼓楼”公众号开设《我们的三坊七巷》专栏,通过坊巷名居古厝、坊巷名人、坊巷诗联赏析、坊巷民俗、坊巷工艺美术等篇章,讲述繁华喧闹之下,那些属于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故事。
坊巷中的建筑独具中国韵味,灰墙黛瓦、朱门铜环,以及飞檐、马鞍墙……故居中镂雕窗棂、亭池假山与建筑构件无不精致典雅,灰塑彩绘亦富含吉祥寓义,如同一幅幅风俗画卷,吸引人们目光。
杨桥巷位于七巷最北端,南宋时称“登俊坊”。以其西通杨桥,故名杨桥巷,民国时期改称杨桥路。清代后期,这一带形成商业区,有沈绍安脱胎漆器店、马总铺皮箱店、万福来皮箱店等十数家店铺。民国时期,杨桥路西段成为银行区,有中国银行、福建银行、交通银行及多家小银行和钱庄,“台湾林”财团的林熊祥宅院也在这里,因而民间称之为“财神街”。曾经许多宅第早已无踪,但有一栋故居至今尚存,且承载着一段极重要的历史。
林觉民、冰心故居位于南后街与杨桥路交会处,周围因几经拓路与改建,原有格局已经改变,但这丝毫不会降低故居的人文内涵,也不影响它在中国名居史上的独特地位。福州市委、市政府很重视文保工作,这座故居在1983年时就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觉民冰心故居 俞松/摄
这座名居始建于清代中叶,原为林觉民祖上大宅。林觉民曾祖父林振高,曾任县学训导,后入居此宅院。林家在此已住数代,林长民、林尹民与林觉民乃同一曾祖的堂兄弟,至林觉民时,其父辈有七户人家聚居于此。建筑为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四面有封火墙。大门墙外为门斗房,内部由主座、跨院、花厅组成。主体建筑原为三进,左、右两旁还有多座自成院落的房屋,每个院落均有天井、水井,现存两进。在这种清雅的环境中,本可以带给故居主人一生诗意的栖居。今天故居已经修缮一新,它也正在履行着新时代的任务与使命。
走进这座宅院,就能看到林觉民烈士像,其身后白墙上镌刻“为天下人谋永福”,为其手书。展馆中介绍他的成长历程,分为“摒弃功名”“立志报国”“馨烈千秋”等板块,利用现代化“声光电”形式,生动地介绍了林觉民从“少年不望万户侯”逐渐成为革命党人,最后舍身成仁、名扬九州的事迹。进入后花园可以看到林觉民夫妇塑像,再现夫妻恩爱的生活场景。
十八岁的林觉民遵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迎娶了同样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陈意映,夫妇感情融洽,琴瑟和鸣。他与妻子陈意映住在西南隅一厅一房,南面有小天井,正朝卧房窗门口,北面为厨房。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曾写道:“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他还在这里创办女学,动员妻子、弟媳及堂妹等十余人入学。故居当年的岁月很短暂,但这段过往也将成为永恒。
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全国大学堂学习。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于福建高等学堂,后东渡日本求学。1911年接同盟会总部命令,回福建组织“选锋队”,召集革命志士。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中弹被捕,数日后在广州天字码头英勇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黄花岗起义前三天,林觉民在香港滨江楼挑灯写下著名的《与妻书》和《父书》。这封《与妻书》,感动千万人。
林觉民殉难后,林家遂将此房卖给冰心祖父谢銮恩。1911年10月,冰心随同父母从烟台回乡后即住大院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诗人、翻译家、作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文坛祖母”。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她的文章温暖了一代人。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其一生文学现代化实践的影响超越国界,作品更是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得到广大读者赞赏。
冰心晚年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回忆:“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的以外,就是客房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堂。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正房大厅的柱子上有红纸写得很长的对联。”
冰心故居内的“紫藤书屋”,是当年冰心祖父藏书与读书的地方。
一座故居,两位名人,这段历史也赋予了它在中国名人故居丛林中特殊地位。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卢美松老师为这处故居写道:“同一片屋檐下先后走出两位大写的人,一位为砸烂旧世界而英勇赴死,一位为建造大爱屋而毕生从文。一位秉血荐轩辕的男儿志,投绝笔为檄。一位为照亮人类的生命路,举橘灯为炬。前者觉民为有牺牲而永生,时年廿四岁。后者冰心为有爱心而长寿,享年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