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出了无数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家在鼓楼”公众号开设《我们的三坊七巷》专栏,通过坊巷名居古厝、坊巷名人、坊巷诗联赏析、坊巷民俗、坊巷工艺美术等篇章,讲述繁华喧闹之下,那些属于三坊七巷的文化和故事。
诗意光禄坊
作者 林山
光禄坊,位于南后街南部西侧, 是三坊七巷中三坊的南部一坊。
光禄坊始建于西晋末年,形成于唐宋时期。唐代“安史之乱”后,南迁避难的人聚居于此,形成了一个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居住街区。光禄坊东起吉庇路口,西至环城路,南通花仓前,北接文儒坊。因坊内有闽山,名闽山坊,北宋年间改名光禄坊。
光禄坊的得名,缘于一位官职为“光禄大夫”的人。根据《三山志》的记载:“光禄坊,旧曰闽山。光禄卿程师孟游法祥寺,置光禄吟台,因以名之。”说的是宋熙宁元年(1068),光禄大夫程师孟来福州任知州,公事之余,有时去闽山的法祥寺度“半日闲”。那里有巨石如台,上有题刻“闽山”,程师孟常在此吟诗,如“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忆登临却自回。”人称之“光禄吟台”。
不过,按清乾隆《福建通志》的说法,光禄坊得名要早些年:“方寘,侯官人,皇祐间官钤辖,以征蛮寇侬智高、平广南功,升都护,累进少保、金紫光禄大夫。嘉祐七年(1062)赐所居坊名光禄坊。”说是“金紫光禄大夫”方寘住的地方获宋仁宗御赐名。
程师孟在福州任内扩子城、疏河道、修桥梁、兴教育、救灾荒,造福一方。业余到乌石山登高望远,觉得这里跟道家的蓬莱、瀛洲差不多,便改其名为道山,还建了道山亭。后来专门请也曾任福州知州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写《道山亭记》。
乌石山是福州城内著名的“三山”之一,简称乌山。据说唐玄宗曾赐名乌石山为“闽山”。闽山位于光禄坊北侧,属乌石山的支脉,是福州民谣“三山现、三山藏、三山看不见”中“三山藏”之一。闽山有块二丈多长的大石,形如曲尺,即鲁班尺,所以闽山又称曲尺山,方言谐音雅称玉尺山。曲尺的度量标准和矫正功能,或许就是程师孟为官的圭臬。
明成化五年(1469),都指挥王胜在玉山涧巷内的故宅,改建为福建市舶提举司,也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所处,《乌石山志》说是:“玉山涧,即以玉尺山得名也。”
清嘉庆十三年(1808),齐鲲领钦差任册封琉球正使。回朝复命后,皇帝特批,让他回老家休假。他就在光禄坊修建了玉尺山房。后来,玉尺山房转手湖北布政使叶敬昌。道光三十年(1850)夏,林则徐应退休在家的叶敬昌热情邀请,来这里休闲。深得其父爱鹤真传的林则徐还携鹤在此放飞。后人在石上镌“鹤磴”二字。郭柏苍编《乌石山志》时,收录了自己写的《鹤磴》:
四向亭前冲天鹤,千年鹤骨应已槁。
吟台西畔鹤磴高,鹤去人归磴亦宝。
文忠头白归乡闾,乡闾瞻仰群遮道。
名贤面目世共图,一霎游踪迹不扫。
园林放鹤事寻常,林下清风怀二老。
主人与客品相高,笼鹤放鹤鹤不恼。
苔阶几曲上荔阴,此处闲行休草草。
咸丰二年(1852),林纾的父亲林国铨在闽北经营盐务收入颇丰,典得玉尺山房居住,林纾在此度过童年。林家搬走后,房子归李作梅。其孙李宗言爱藏书,与林纾是好朋友。林常往李家借书看。据说李家所藏三四万卷图书,都被他借读过了,为其日后成为世界译坛奇才奠下厚重基石。
万历三十年(1602),状元许将后裔许豸一族入住光禄坊北侧许厝里,又称许豸故居、笃叙堂。到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二百多年间,许家七世同居老宅,诗书传家,多文人墨客。朝廷赐额“海国醇风”。
许豸的儿子许友善书、画,写诗也是老手,时称“三绝”。清顺治四年(1647),在光禄坊建“米友堂”,取名是敬慕米芾。许友在这里组织光禄吟社,与各方诗人、书画家往来唱和,吟咏切磋,成为清初古城文学艺术家活动的中心之一。
早题巷西侧,原为许豸笃叙堂“墨庵”旧址。许友的外孙黄任,读书其中。宦海归舟,回乡重修旧宅,“罢官归,仍居光禄坊”的黄任,赋诗:
乌衣巷口夕阳天,旧垒新巢两变迁。
垂老居人鸠鹊屋,何时归我郓欢田?
殷勤谢客难旋马,早晚携家自刺船。
传语丹阳诸好事,研山不作买庵钱。
庭院前环植兰蕙,以“香草”名斋,著有《秋江集》《香草笺》。他的诗在台湾影响很大。香草斋聚集了许多文人墨客来吟诗作画、切磋文才。以黄任为代表,形成了颇有影响的诗歌流派——“光禄派”。
光禄派中女诗人比男生多。出彩的是由何振岱主持的寿香诗社,有女弟子十人。光禄派对闽都的家族文学、闺阁文学和地域文学有一定影响。
清同治年间,李宗言、李宗祎兄弟在玉尺山房倡立福州支社(又称支榭)。林纾、陈衍、沈瑜庆等人常来雅集,是闽派诗歌“同光体”的重要一支。
光禄坊的诗意,伴随着书香。宋宝祐六年(1258),道南书院在光禄坊创办。后改为道南祠,祀“道南第一人”杨时,增祀罗从彦、李侗和朱熹。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二月,观我小学堂在光禄坊仓角头创办。光绪三十一年,王眉寿在玉尺山房创办福州蚕务女学堂,又名为女子师范传习所,自任监督。王眉寿是福建第一位女教育家,清廷特赐“闽峤女宗”匾额褒奖。也是这一年,在道南祠创办南城小学堂,后为鼓楼区第三中心小学。因校址毗邻林则徐纪念馆,定名为林则徐小学。1930年,清宣统三年(1911)创办的福建法政专门学校附中,从八旗会馆移至光禄坊米仓前旧址,后与福建师专附中合并,成为现今的福州第二中学。
来看看光禄坊中段的刘家大院吧。整个院落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院落东侧两落原为清初画家许友读书处。西侧两落原是康熙进士、内阁中书林佶故居“朴学斋”。刘照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买下来。后其子刘家镇中举人,家居治学,富藏书,且多珍本,宅设“翍均凥”,林则徐为其题匾。刘家镇儿子刘齐衢、刘齐衔是“同胞同榜两进士”。2006年,作为“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
光禄坊也闪耀着红色光芒。光绪三十一年(1905),原创办于衣锦坊的观我学校,迁址光禄坊仓角头葛氏宗祠,是革命党人经常集会的场所,为辛亥福州光复作出贡献。
辛亥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被捕就义,家人接得其岳父陈元凯从广东传回的密报,其妻陈意映即避匿在早题巷黄任故居隔壁。而“惊天地泣鬼神”的林觉民《与妻书》就是在这里传递的。仓角头西北,有察院庄,西边古建筑三十二门,曾为黄花岗烈士陈更新故居。
早题巷
1936年,郁达夫到福州,居住近三年,先后寓居早题巷黄任故居和光禄坊刘家大院。1948年,光禄坊8号林景业家是中共福建省委的秘密联络点。
光禄坊汇集了江南园林的亭、台、池、桥、石、花、木等景观,清雅宜居。其间保留了宋代至民国时期十多段摩崖题刻,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物价值。